慈悲殿

语音导赏:

               

① 导赏点一:清代-铜制十八罗汉像

罗汉,即为阿罗汉,梵名Arhat,是佛的得道弟子,代表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修到罗汉的境地,已经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解脱轮回。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盛行。

馆藏的十八尊铜铸罗汉是清代的传世精品,身型及神态各异,有祥和、有威严、有面带微笑也有怒目圆睁,生动传神。

⑪ 导赏点十一:铜铸佛陀坐像三尊

这三尊铜铸造像分别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弥勒佛造型的坐像,是造自十三世纪中叶的中国,正值明朝鼎盛时期,佛像面容表情宁静慈悲,佛身衣袍柔软飘逸,衣褶层叠写实。时过数百载,黄铜也依旧富有光泽,保存良好。

西藏首领释迦坚赞在1373年宣布自己归降明朝,并遣使入朝,被封为灌顶国师。明太祖在争取到西藏地区大部分僧俗首领的归附后,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佛教艺术上就体现了汉藏传统佛教文化的交流,明朝皇室于御用监内设「佛作」,专制藏式佛像,作为布施西藏宗教领袖之礼。明代是金铜佛像的辉煌时期,汉藏金铜造像的广泛交流和完美融合,改变了中原地区传统的造像面貌,汉地造像有了明显的藏式造像特点。馆藏的这三尊铜铸佛像就说明了明代造像汉藏合璧、纹饰绚丽的新风貌。

⑫ 导赏点十二:元代观世音菩萨木雕彩绘坐像

这尊木雕观音菩萨是元代时期的造型,蒙古人亡宋后统治了中国九十年。蒙古统治者亦笃信佛教,但其间木雕佛像并不多见,这尊观音留有胡须,明显是参考了犍陀罗风格的观音法相,而此类造像亦是承袭印度的佛教艺术。在历史上元朝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它们的文化更偏向与中亚地域,而又是一个男性为核心的社会。于汉传佛教流传的女性观音形像不同。所以在当时的文化传承底下出现了这种使用犍陀罗风格作为观音的男性造像风格。

由于元朝国祚较短,在世上流传的造像较少,这尊元朝木雕观音既极为罕见亦保存完美,实难得之至也。为研究元代木雕佛造像和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实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⑬ 导赏点十三:大清康熙年造铜鎏金药师琉璃光王佛坐像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光世界的教主,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最早自南朝宗孝武帝始传入中国,后经唐玄奘重译《药师经》后,药师信仰日渐隆兴。

这尊铜造药师佛坐像,造自大清康熙年间。尊像结跏趺坐,螺发高髻,宝珠顶严,眉间白毫,垂睑下视,嘴角微扬,双耳侧立,面容庄严慈悲。身着右肩半披式田相格袈裟,鱼尾型衣角从左肩垂落,袈裟以单双线交织出田相格的纹理,绲边以圆珠与双线錾刻细致的花纹,显出如丝绸般细腻的质地。

药师佛右手下垂,手心向外,结予愿印,可使众生所求之愿得以实现,下乘圆型仰莲座,双层莲瓣错落排列,花瓣尖微微翘起,弧度柔美,仿若一触可被折落,令人心动,莲座上缘饰一圈连珠纹,珠粒颗颗分明。造像面部端正,有如少年般荣光焕发,饱满壮硕的躯体与四肢整体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四肢比例协调,袈裟华丽贴体。整尊造像有一种华贵、雍容、瑞气祥和的气象,是铜造像中的精湛作品。

⑭ 导赏点十四:唐代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观世音菩萨,又译为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在早期的佛经中,多直接自梵语「Avalokiteśvara」音译,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则译为「观自在菩萨」。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以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再回入娑婆,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佛教经典上会所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会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为佛教中知名度最大的大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馆藏的这尊观音菩萨造像面相长圆,眉弯眼长,双颊丰腴,嘴角含笑,形貌亲和。梳三环高髻,肩披天衣,身饰繁复华丽的璎珞,衣帛翻转流畅,线条灵动,制作精美细致。时过千载,也能清晰看见色彩虽然在传世的过程中失去了一只手,但依然不失灵动。

⑮ 导赏点十五:大清乾隆年造铜铸阿弥陀佛坐像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佛,另名无量寿佛,又称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在大乘佛教信仰中,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而净土宗则以信仰阿弥陀佛为主。

传说中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法藏比丘,因对众生的慈悲关怀,立下四十八个大愿。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愿能接引众生前往他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众生至心称念佛名,必生净土,离苦得乐,故阿弥陀佛是救渡佛。

馆藏的这尊铜铸阿弥陀佛面相饱满,额头宽而隆,脸形偏方圆,双眼,上眼睑向下垂,呈俯视形。身穿覆肩式袈裟,衣褶自然上刻有精美纹路。佛座其上莲花瓣纹饰为素莲瓣,饱满而厚重。

⑯ 导赏点十六:辽代木雕五佛宝冠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的这尊辽代五佛宝冠观世音菩萨坐像的神情塑造传神,结构准确,尤以五官塑造最为精致。佛像脸型方圆,耳朵长而圆润,两颊丰腴,头额略宽,双眼向下俯视。眼窝的转折锐利,眼睑饱满丰厚,边缘略微隆起,双眼炯炯有神,更添神韵。鼻梁宽挺,两翼略宽,鼻头圆润,鼻尖稍向下钩,嘴唇部分厚实柔软,又以阳刻细线钩勒唇部轮廓,嘴角略微上扬,形貌端严。并在唇边与下巴处绘有胡须,唇边髭须呈八字形,形似翻卷的火焰,下巴的胡须则是以漩涡形的线条描绘而成。佛像头戴镂空高冠,篆刻五方佛,样式繁复而精致。

⑰ 导赏点十七:辽代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这尊辽代的观音法相几乎与中原造像无异,但细看其法相神韵则另具一格。这都是佛教艺术因人因时因地而产生变化也。辽国,这个小数民族国家与宋朝建立的开始时已存在,其国祚长达七十多年。辽国君民大多笃信佛教,其造像亦深受中原影响。由于当时的佛像艺人、木材,及各方面条件所限,辽代木雕佛教艺术造像传世的很少。这尊观音饱历沧桑而幸存至今,而且大致完美无缺,极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