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殿

語音導賞:

                 

       
       

visit

簡介: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

二零一零年八月,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由香港法住機構正式成立,創辦人為霍韜晦教授,創館館長為何廣成先生。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秉持著法住機構「讓一切有價值的文化永住於世」的宗旨,護持文化,愛護文物,讓年代久遠之中國佛教藝術珍品繼續散發光芒。二零一九年九月,繼任會長盧瑞珊博士自行出資大量添置藏品,讓珍寶館收藏的中國古代木雕佛像,無論在數量和工藝方面,均為世所罕見。同時,又得到喜耀教育文化基金鼎力支持,加倍擴充珍寶館的規模,讓公眾人士有一更理想的空間欣賞藏品。

② 導賞點二:佛教護法

佛教的護法眾多,在中國寺院裡最常見的有金剛力士、四大天王與韋陀等等。根據古印度的神話故事,金剛力士原是天界的守護者,而四大天王則是須彌山腰四大世界的守護者,祂們後來皆被佛教所收攝,不但成為諸佛、菩薩的隨從,更是佛法、僧團和寺院的守護神。

這些護法神像多相貌勇猛,手持兵刃,身穿甲胄,以威武的形態恫嚇邪魔外道,鎮護道場。本館藏的是一套完整的北宋四大天王木雕彩繪坐像,祂們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祂們的神像通常列在漢傳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祂們本來各持有不同的法器,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手纏一條龍、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傘,可惜這些法器都散失了。難得的是,這套四大金剛雖然經歷了八百多年改朝換代,原本的彩繪依然保存,未經任何修補,可知當時所用的礦物工藝的高超。

而另外一尊則是北宋韋陀木雕彩繪立像。韋陀,執金剛神之一,為菩薩化身,相傳過去為法意太子,因發願為密跡金剛力士來護持千位兄長成佛,願力的關係,示現護法相,後來蒙受佛陀授記,將於未來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位成佛,佛號樓至。

世傳祂統領東西南三大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寺院都會供奉祂,並常將其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頁,冀望韋陀菩薩護持,讓正法久昌。

這尊高大的韋陀菩薩神態自若,正氣祥和,靠不夠一尺的雙足企立不倒,這可知其整體重心在設計上的巧妙安排。歷八百多年其彩繪紋飾依然保存完美,未經任何修補,可見工藝精湛。

③ 導賞點三:盛唐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木雕彩繪立像

日光菩薩,又稱日光遍照菩薩、日光普照菩薩或日曜菩薩。月光菩薩,又稱月光遍照菩薩、月光普照菩薩或月淨菩薩。兩位菩薩皆為藥師佛的左右脅侍,在東方淨琉璃光世界中,與藥師佛並稱東方三聖,是該佛國中無量菩薩眾的上首菩薩。

這對企立唐代菩薩造型,具有豐滿的臉型和身段,流暢和自然的衣褶,妸娜的姿態及神韻,充分反映盛唐時代的造像風貌。

④ 導賞點四:北宋十八羅漢木雕彩繪坐像展區

羅漢是Arhat阿羅漢的簡稱,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乃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階位。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離生死,不再輪迴就叫阿羅漢。羅漢在早期的佛教裡,多為釋迦牟尼弟子當中的得道者,他們藉由修行破除一切煩惱,並得到六通後,方能成為羅漢。而在大乘佛教的經典當中,釋尊在入滅之際,還另行囑託十六大阿羅漢,不入涅槃,為現世護法。

佛教經典記載原只有十六羅漢,但後世人將兩位有大功德的尊者列入羅漢之列,所以演變為十八羅漢,分別為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迦諾迦伐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闍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距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闍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託迦尊者、羅怙羅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託迦尊者、迦葉波尊者、梅呾利耶尊者。

展品是北宋時期完整十八尊一套的香樟木雕彩繪羅漢坐像,每尊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動感強烈,歷八百多年滄桑,仍能完整地保存出世修成正果者的神韻,實在是非常難得。

⑤ 導賞點五:初唐蓮座觀世音菩薩木雕立像

這尊硬木的觀音是唐朝初年的造型。唐朝立國初年的佛教藝術造像已開始純中國化,這尊觀音就是其中典範。但衣服紋飾仍保留印度健陀羅藝術的風格。印度的健陀羅藝術其實也深受希臘藝術的影響而融和。

佛像衣服貼身且紋飾層次有序但卻非寫實自然。這當然是其藝術特式也。這尊觀音是整棵硬木雕塑而成,重量相當。

這類高度大型唐代初年的佛教藝術造像非常罕有,該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佛教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⑥ 導賞點六:阿難尊者、迦葉尊者木雕彩繪立像

摩訶迦葉,又被稱為大迦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身邊的侍者,在十大弟子中稱「頭陀第一」。阿難又叫阿難陀,意為喜慶,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身邊的侍者,在十大弟子中稱「多聞第一」。

在中國佛教藝術中,阿難尊者與摩訶迦葉一起侍立在佛陀的左右兩邊,構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傳統中「阿難」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禮佛的年青僧人,而「迦葉」尊者則塑成羸瘦的苦行僧模樣。

館藏的這尊香樟木「迦葉」尊者造型雙眉緊蹙,皺紋滿布。面部方正、雙眼微閉,嘴部緊閉微翹。神情若有所思、沉靜堅定,鮮活地表現出堅毅沉穩、苦行修道的行者形象。

而香樟木「阿難」尊者造型則面龐豐潤,寬額豐頤,五官立體,眉清目秀、雙眼細長。體態豐盈,神情平和,年青且頗有稚氣,但又有卓爾不群之貌。

⑦ 導賞點七:明代銅鎏金佛塔

佛塔又稱「浮屠」,亦即「佛陀」的異譯。這座佛塔是明代銅鎏金鑲嵌綠松石佛塔,呈典型藏式佛塔式樣。西藏佛塔的外形結構,一般來說,分為塔座、塔瓶、相輪三個部分。塔基為正方形,塔座上有四個臺階,象徵著佛教的神秘之山「須彌山」中的四個階層。塔基上的瓶形塔身是無形的原始佛的位置,為萬物起源的象徵,四面設有龕門,內各安一尊小佛像。瓶頂上是圓缽體相輪,有十三圈,表示菩薩的十三天。頂部有羅傘藏塔的各個徵體包含了深廣的文化內涵和宗教意義。

⑧ 導賞點八:唐代金剛力士木雕彩繪立像

金剛力士,又稱大力金剛,是佛教的護法神,在天界的守衛傳說中也是佛法與僧侶的守護神和佛陀菩薩的左右護法,威猛剛正,令人望而生畏,以顯示邪不勝正。

展品是非常罕見的巨型木雕金剛力士造像。神情肅穆,威風凜凜,肌肉玲瓏浮突。其身軀姿勢表現,似有無限精力。這對金剛力士主幹所用木材均是原棵千年巨木,並非拼湊而成,十分罕見。這對金剛力士是唐代佛教藝術造像的重要典範。

⑨ 導賞點九:唐代楠木三世佛木雕坐像

佛陀是超出三界輪迴的圓滿覺悟者。佛教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的說法。後來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又有十方佛、報身佛、法身佛、五方佛等講法。在中國佛教藝術珍寶館供奉的是正是漢傳佛教中的三世佛楠木木雕坐像,分別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和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光王佛。

這三尊唐代巨大的楠木三寶大佛,其法相圓潤飽滿、莊嚴肅穆、目光深邃中帶有微笑之狀。再三仔細瞻賞其每尊法相,始知各自有其佛相,雄偉莊嚴,震攝人心,雕刻技術純熟,姿態自然如生,佛衣飄逸,衣褶疊層豐美,光影下栩栩如生,觀者得以一窺唐代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工藝成就。

館藏的這套木雕三世佛時過千載又經晚唐武宗滅佛,盛唐時期的各類佛像大多被毀。這套巨型楠木三寶大佛仍保存至今,實在難得。

⑩ 導賞點十:宋代地藏菩薩木雕彩繪坐像

地藏菩薩,常稱幽冥教主。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宏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

這尊地藏菩薩法相的神韻親和慈祥,姿態衣飾流暢自然寫實,確妙不可言、工藝精湛。尊像正面保持完美,但背面卻飽歷歲月的侵蝕。一般來說,地藏菩薩像都是一手持降魔錫杖,一手持摩尼寶珠的。可惜因年代久遠,此尊地藏菩薩像手持的法器已然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