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殿
⑱ 導賞點十八:北宋香樟木雕彩繪騎獅文殊菩薩、騎象普賢菩薩坐像一對
文殊菩薩又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德、正德。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坐騎「青獅」為兇獸,威風能震懾魔怨,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
大行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菩薩,代表理德、行德。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坐騎「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
館藏的兩尊菩薩是同時期一對的作品。面相長圓,眉彎眼長,雙頰豐腴,嘴角含笑,形貌平和。頭戴化佛冠,肩披天衣,身飾繁複華麗的瓔珞,衣帛翻轉流暢,線條靈動,製作精美細緻。單腿支在坐騎之上,手置於膝,撫摸坐騎,戲坐於坐騎上,自在閒適。兩者坐騎皆平伏在地,四肢稍短。獅目凝視遠方張嘴怒吼,象目凝視遠方憨厚老實,姿態生動活潑,相映成趣。
兩尊造像飽歷滄桑而倖存至今,雖色彩已經幾乎不能辨認,但更添幾分歷史的滄桑,實屬難得。
⑲ 導賞點十九:銅鑄造聖救度母坐像
聖救度母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之一。中國古代稱之為多羅菩薩,這是梵語Tāra的漢譯。
聖救度母共有二十一尊化身,簡稱二十一尊度母,其中,在西藏流傳最廣的是綠度母與白度母。綠度母現妙齡女子相。因為全身綠色,故稱「綠度母」。一面二臂,慈悲形相,頭戴五佛寶冠,身掛各種珠寶,並穿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為莊嚴,於蓮華月輪上,坐菩薩座,右足蹍,左足蜷。右手向外置於右膝上,作施願印,並持烏巴拉花。左手當心持烏巴拉花。
關於度母的起源,傳說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每日不辭辛苦,救度大批眾生。一日她睜開聖眼觀察,發現六道中眾生並未減少。於是菩薩不禁悲從中來,流下眼淚。淚珠滴落,化作蓮花,從蓮花中生出身色各異的二十一尊度母,紛紛對觀世音菩薩立誓,協助她共行救度眾生之事業。
⑳ 導賞點二十:北宋香樟木雕彩繪騎犼觀世音菩薩像
騎犼觀音又名獅吼觀音,乃因觀音坐騎犼而得名,「犼」是一種異獸,據說是龍王之子。據說騎犼觀音能降伏一切龍魔所生的病苦,救度三界眾生脫離苦海,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騎犼觀音除了單獨出現外,有時與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成為一組造像,合稱為「三大士」。
館藏的此尊騎犼觀音面相長圓,眉彎眼長,雙頰豐腴,嘴角含笑,形貌親和。頭戴五佛冠,梳高髻,肩披天衣,身飾繁複華麗的瓔珞,衣帛翻轉流暢,線條靈動,製作精美細緻。右手置於右膝,左撫坐騎,戲坐於金毛犼上,自在閒適。金毛犼狀如小獅,頭上有角,頸部長滿波浪般的長鬃,身軀圓長,四肢稍短,臥於山岩。回首向上仰望觀音,張嘴怒吼,姿態生動活潑。飽歷滄桑而倖存至今,而且大致完美無缺,顏色鮮豔,十分難得。
㉓ 導賞點二十三:唐代梧桐木雕西方三聖立像
西方三聖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三主尊,即居中的教主阿彌陀佛,和他的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造像上,三者皆在蓮座上,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於一真法界而能應化十方界。
阿彌陀佛身穿袈裟,胸前有卍字。左手持蓮花,右手垂下作接引印。觀世音菩薩,頂戴阿彌陀佛像,右手持柳枝、左手持淨瓶。大勢至菩薩:頂上有寶瓶,两手持蓮枝,或右手持未开莲花,左手结皈依印。可惜因年代久遠,兩尊菩薩立像手持的法器已然散失。
館藏的這三尊造像是傳說中鳳凰棲息的梧桐木所造。由於木性柔軟且親水性,所以梧桐木的耐衝擊性與抗腐蝕、發霉都比一般木材來得低,難以保存。這三尊造像除了身上礦物顏料無法辨認外,雕刻的紋路歷盡千載依然清晰可見。足見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