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殿

⑭ 導賞點十四:唐代木雕彩繪觀世音菩薩坐像

觀世音菩薩,又譯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Avalokiteśvara」音譯,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則譯為「觀自在菩薩」。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祂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以示現菩薩形象,倒駕慈航、再迴入娑婆,重入世間教化救苦。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佛教經典上會所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會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大的大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館藏的這尊觀音菩薩造像面相長圓,眉彎眼長,雙頰豐腴,嘴角含笑,形貌親和,結雙跏趺吉祥坐,右手輕抬示說法印。梳三環高髻,肩披天衣,褒衣博帶,身飾華麗瓔珞,衣帛翻轉流暢,線條靈動,製作精美細緻。時過千載,也能清晰看見色彩。雖然在傳世的過程中失去了一隻手,但依然不失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