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cale=zh ## Tour ### Description ### Title tour.name = 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 ## Skin ### Button Button_221B5648_0C06_E5FD_4198_40C786948FF0.label = lorem ipsum Button_23F057B8_0C0A_629D_41A2_CD6BDCDB0145_mobile.label = BUY ### Multiline Text HTMLText_0B08F09F_2DC4_105E_417A_1C1488C650B6.html =
失蜡法


「失蜡法」又称熔摸法,自古就是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中国春秋时期已在青铜器铸造上广泛应用。


工匠先在石蜡雕刻成模,再敷上泥浆,加热烘烤后,表面的泥浆变为耐热的陶具,称为「外范」,而里面的蜡模会熔化流失,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化的青铜,冷却后便铸成器物。
HTMLText_0B08F09F_2DC4_105E_417A_1C1488C650B6_mobile.html =
失蜡法


「失蜡法」又称熔摸法,自古就是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中国春秋时期已在青铜器铸造上广泛应用。


工匠先在石蜡雕刻成模,再敷上泥浆,加热烘烤后,表面的泥浆变为耐热的陶具,称为「外范」,而里面的蜡模会熔化流失,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化的青铜,冷却后便铸成器物。
HTMLText_0B4B0DC1_11C0_6277_41A4_201A5BB3F7AE_mobile.html =
john doe
licensed real estate salesperson


Tlf.: +11 111 111 111
jhondoe@realestate.com
www.loremipsum.com
HTMLText_0DE8384B_2DC4_F026_41C6_643B16F7A7C7.html =
明朝香樟木雕彩繪千手千眼觀音立像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六觀音之一。


傳說千手觀音成道之前,是古印度妙莊王的女兒妙善公主,為救治父王的病苦而犧牲了自己的手和眼,因而成就了能時時拯救苦難眾生、眾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眾生的苦難和煩惱無邊,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亦無盡。因此,千手觀音就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據《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觀音為利益一切眾生,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誓願已,應時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觀世音千手代表種種濟生利眾的方法,千眼代表參透一切萬法的智慧,看遍眾生苦厄,有呼必應,無處不應。不過,觀世音並不只有千眼千手,因其每隻手掌掌心又生有一隻眼,每隻眼中又有一隻手,這隻手中又現出另一隻眼,無窮無盡。千手觀音共有四十二項手持物,代表著願力無邊,布施無畏。


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作為主尊被供養。
HTMLText_221B6648_0C06_E5FD_41A0_77851DC2C548.html =
___
臺中林氏宗祠


地址


臺中市南區民主里國光路55號
HTMLText_23F067B8_0C0A_629D_41A9_1A1C797BB055_mobile.html =
___
Leather Sofa
55" LONG UPHOLSTERED SEAT BENCH


Details:
55"w x 18.25"h
Seat height: 18.25"
Seat Depth: 17"


Proudly manufactured in the USA. Medium density
foam offers long lasting comfort. Mortise and tenon
construction. Locking groove corner blocks.
Fiberflex welt cord. High performance catalyzed
conversion top coat finish.
HTMLText_2F8A4686_0D4F_6B71_4183_10C1696E2923.html =
13F平面圖
HTMLText_2F8A4686_0D4F_6B71_4183_10C1696E2923_mobile.html =
13F平面圖
HTMLText_3918BF37_0C06_E393_41A1_17CF0ADBAB12.html =


場景選單
HTMLText_3918BF37_0C06_E393_41A1_17CF0ADBAB12_mobile.html =


場景選單
HTMLText_3BA785C9_7E73_6391_41C5_C8BFC655144A_mobile.html =
辽代木雕五佛宝冠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的这尊辽代五佛宝冠观世音菩萨坐像的神情塑造传神,结构准确,尤以五官塑造最为精致。佛像脸型方圆,耳朵长而圆润,两颊丰腴,头额略宽,双眼向下俯视。眼窝的转折锐利,眼睑饱满丰厚,边缘略微隆起,双眼炯炯有神,更添神韵。鼻梁宽挺,两翼略宽,鼻头圆润,鼻尖稍向下钩,嘴唇部分厚实柔软,又以阳刻细线勾勒唇部轮廓,嘴角略微上扬,自在坐于椅子上,仍形貌端严。佛像头戴镂空高冠,束带飘逸而下垂于两肩,冠上篆刻五方佛,样式繁复而精致。
HTMLText_3BD768E2_7E6F_A193_41D5_CCF7F85FA8B4_mobile.html =
辽代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这尊辽代的观音法相几乎与中原造像无异,但细看其法相神韵则另具一格。较之唐代装束华丽的菩萨像,辽代略显朴实,这都是佛教艺术因人因时因地而产生的变化。辽国,这个小数民族国家在宋朝建立的开始时已存在,其国祚长达二百一十年。辽国君民大多笃信佛教,其造像亦深受中原影响。由于当时的佛像艺人、木材,及各方面条件所限,辽代木雕佛教艺术造像传世的很少。这尊观音饱历沧桑而幸存至今,而且大致完美无缺,极为珍贵。
HTMLText_3CD84A68_7D91_A09F_41C4_DA0F933F7FA6_mobile.html =
唐代香樟木雕无量寿佛坐像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经》曰:「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外,又称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


馆藏这尊无量寿佛尽显唐代造象风格,健康丰满,衣饰华丽,上身袒裸,天衣披于双肩,飘带徐徐落下,种种宝珠璎珞庄严全身,头戴高高的宝冠,面相慈祥,和蔼可亲,结禅定印,跏趺而坐。
HTMLText_3D00C8D9_7E72_E1B0_41D1_86C27F853076_mobile.html =
大清乾隆年造铜铸阿弥陀佛坐像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佛,另名无量寿佛,又称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在大乘佛教信仰中,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而净土宗则以信仰阿弥陀佛为主。


传说中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法藏比丘,因对众生的慈悲关怀,立下四十八个大愿。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愿能接引众生前往他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众生至心称念佛名,必生净土,离苦得乐,故阿弥陀佛是救度佛。


馆藏的这尊铜铸阿弥陀佛面相饱满,额头宽而隆,脸形偏方圆,双眼,上眼睑向下垂,呈俯视形。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自然,刻有精美纹路。佛座上之莲花瓣纹饰为素莲瓣,饱满而厚重。
HTMLText_3D0A2D55_7E7F_A0B1_419B_11A65FF1472F_mobile.html =
宋代地藏菩萨木雕彩绘坐像


地藏菩萨,常称幽冥教主。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屡发宏愿,如为光目女时,救母而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


近代地藏菩萨像多是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的出家相,一手持降魔锡杖,另一手持摩尼宝珠。而这尊地藏菩萨是以宋代士人装束造像,为在家菩萨,姿态衣饰流畅自然写实,尽显宋代精湛造像工艺。


细看菩萨神韵,双手结印(Karana mudra),入甚深禅定,庄严中带着无尽关切之情,亲入无间地狱,说法度众,不舍不离。地狱皆空,方证菩提。
HTMLText_3E027B90_7E72_A78F_41CA_279DC3716F19_mobile.html =
盛唐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木雕彩绘立像


日光菩萨,又称日光遍照菩萨、日光普照菩萨或日曜菩萨。月光菩萨,又称月光遍照菩萨、月光普照菩萨或月净菩萨,以慈悲本愿救度众生远离病苦。两位菩萨皆为药师佛的左右胁侍,在东方净琉璃光世界中,与药师佛并称东方三圣,是该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


这对企立唐代菩萨造型,具有丰满的脸型和身段,流畅和自然的衣褶,充分反映盛唐时代健康丰满的造像风貌。
HTMLText_3E17DC88_7E73_619F_41D6_9CC0D8E3BF79_mobile.html =
唐代金刚力士木雕彩绘立像


金刚力士,又称大力金刚,是佛教的护法神。传说是天界的守卫,也是佛法与僧侣的守护神,佛陀和菩萨的左右护法,威猛刚正,令人望而生畏,以显示邪不胜正。


展品是非常罕见的巨型木雕金刚力士造像。神情肃穆,威风凛凛,肌肉玲珑浮突。其身躯姿势表现,似有无限精力。这对金刚力士主干所用木材均是原棵千年巨木,并非拼凑而成,十分罕见。这对金刚力士是唐代佛教艺术造像的重要典范。
HTMLText_3E2F7219_7E71_60B1_41D3_08DA625226DC_mobile.html =
北宋十八罗汉木雕彩绘坐像展区


罗汉是Arhat阿罗汉的简称,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乃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阶位。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离生死,不再轮回就叫阿罗汉。罗汉在早期的佛教里,多为释迦牟尼弟子当中的得道者,他们借由修行破除一切烦恼,并得到六通后,方能成为罗汉。而在大乘佛教的经典当中,释尊在入灭之际,还另行嘱託十六大阿罗汉,不入涅槃,为现世护法。


佛教经典记载原只有十六罗汉,但后世人将两位有大功德的尊者列入罗汉之列,所以演变为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分别为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託迦尊者、罗怙罗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託迦尊者、迦叶波尊者、梅呾利耶尊者。


展品是北宋时期完整十八尊一套的香樟木雕彩绘罗汉坐像,每尊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很强烈的写实感,形体刻画完美,历八百多年沧桑,仍然能完整地保存着出世修成正果者的神韵,实在是非常难得。
HTMLText_3E5AD031_7E73_60F0_41C8_D4C0EF3386EB_mobile.html =
铜铸佛陀坐像三尊


这三尊铜铸造像分别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弥勒佛造型的坐像,是造自十三世纪中叶的中国,正值明朝鼎盛时期,佛像面容表情宁静慈悲,佛身衣袍柔软飘逸,薄衣贴身,衣褶层叠写实。时过数百载,黄铜也依旧富有光泽,保存良好。


西藏首领释迦坚赞在1373年宣布自己归降明朝,并遣使入朝,被封为灌顶国师。明太祖在争取到西藏地区大部分僧俗首领的归附以后,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佛教艺术上就体现了汉藏传统佛教文化的交流,明朝皇室于御用监内设「佛作」,专制藏式佛像,作为布施西藏宗教领袖之礼。明代是金铜佛像的辉煌时期,汉藏金铜造像的广泛交流和完美融合,改变了中原地区传统的造像面貌,汉地造像有了明显的藏式造像特点。馆藏的这三尊铜铸佛像就说明了明代造像汉藏合璧、纹饰绚丽的新风貌。
HTMLText_3E6194B8_7E73_61FF_41DA_DAECDB9C0041_mobile.html =
佛教护法


佛教的护法众多,在中国寺院里最常见的有金刚力士、四大天王与韦陀等等。根据古印度的神话故事,金刚力士原是天界的守护者,而四大天王则是须弥山腰四大世界的守护者,他们后来皆被佛教所收摄,不但成为诸佛、菩萨的随从,更是佛法、僧团和寺院的守护神。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佛门警卫部队。


这些护法神像多相貌勇猛,手持兵刃,身穿甲胄,以威武的形态恫吓邪魔外道,镇护道场。本馆藏的是一套完整的北宋四大天王木雕彩绘坐像,他们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他们的神像通常列在汉传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此殿又称天王殿。他们本来各持有不同的法器,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碧玉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执青光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缠一条紫色金龙,左手抓一颗夜明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可惜这些法器都散失了。难得的是,这套四大金刚虽然经历了九百多年改朝换代,原本的彩绘依然保存,未经任何修补,可知当时所用的矿物工艺的高超。而另外一尊则是北宋韦陀木雕彩绘立像。韦陀,执金刚神之一,为菩萨化身,相传过去为法意太子,因发愿为密迹金刚力士来护持千位兄长成佛,愿力的关系,示现护法相,后来蒙受佛陀授记,将于未来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位成佛,佛号楼至。


北宋韦陀木雕彩绘立像
韦陀菩萨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世传他统领东西南三大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 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寺院都会供奉他,并常将其形象印在佛经与佛教典籍的末页,冀望韦陀菩萨护持,让正法久昌。


在中国寺庙,韦陀像常立于天王殿弥勒佛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殿前灵塔,守护塔内佛骨舍利。相传佛涅槃火化之后,留下很多舍利子,众大弟子与诸天神商议于庙前建舍利灵塔之时,有一捷疾鬼,速度非常快,他浑水摸鱼去偷了两颗佛牙舍利,韦陀机警察觉,火速直追,给他追回来了。以是因缘,寺庙中的韦陀像都面向大雄宝殿,象征看守灵塔,保护佛舍利。


这尊高大的韦陀菩萨神态自若,正气祥和,头戴兽头盔,粉面无鬚、身穿甲冑、腰扎革带、双手合掌捧金刚杵,唯年代久远,金刚杵已失,左肩上飘逸的飞带亦断而不见。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有两种姿态,一是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据地,合掌捧杵为接待之意,凡四方僧众前来挂单,必受供养;按杵据地,则示意此寺不接待僧众挂单。


此尊韦陀像靠不够一尺的双足企立不倒,这可知其整体重心在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历九百多年其彩绘纹饰依然保存完美,未经任何修补,可见工艺精湛。
HTMLText_3E7347F6_7E77_AF70_41AA_8BBCC4CCF783_mobile.html =
初唐莲座观世音菩萨木雕立像


这尊硬木的观音是唐朝初年的造型,手结说法印,气度雍容。唐朝立国初年的佛教艺术造像已开始纯中国化,这尊观音就是其中典范。但衣服纹饰仍保留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风格,衣着华丽,胸前佩挂璎珞,带臂钏、手镯,上身袒露右肩,U字型衣纹如涟漪贴身层层而下,纹饰层次有序。


这尊观音是整棵硬木雕塑而成,重量相当。像这类高度大型的唐代初年的佛教艺术造像非常罕有,该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佛教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HTMLText_3E7B4D21_7E71_6090_41B6_090965209B99_mobile.html =
元代观世音菩萨木雕彩绘坐像


这尊木雕观音菩萨是元代时期的造型,蒙古人亡宋后统治了中国九十七年。蒙古统治者亦笃信藏传佛教,但其间木雕佛像并不多见,这尊观音留有胡须,明显是参考了犍陀罗风格的观音法相,而此类造像亦是承袭印度的佛教艺术。在历史上元朝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它们的文化更偏向于中亚地域,而又是一个男性为核心的社会,与汉传佛教流传的女性观音形象不同。所以在当时的文化传承底下出现了这种使用犍陀罗风格作为观音的男性造像风格。


由于元朝国祚较短,在世上流传的造像较少,这尊元朝木雕观音既极为罕见亦保存完美,实难得之至,为研究元代木雕造像和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实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HTMLText_3EB5CB04_7E71_A090_41BD_1EBB2B720145_mobile.html =
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


二零一零年八月,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由香港法住机构正式成立,创办人为霍韬晦教授,创馆馆长为何广成先生。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秉持着法住机构「让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永住于世」的宗旨,护持文化,爱护文物,让年代久远之中国佛教艺术珍品继续散发光芒。二零一九年九月,继任会长卢瑞珊博士自行出资大量添置藏品,让珍宝馆收藏的中国古代木雕佛像,无论在数量和工艺方面,均为世所罕见。同时,又得到喜耀教育文化基金鼎力支持,加倍扩充珍宝馆的规模,让公众人士有一更理想的空间欣赏藏品。
HTMLText_3EFCB954_7E7E_A0B0_41B3_D8FC7B1B1D18_mobile.html =
清代-铜制十八罗汉像


罗汉,即为阿罗汉,梵名Arhat,是佛的得道弟子,代表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修到罗汉的境地,已经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解脱轮回。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盛行。


馆藏的十八尊铜铸罗汉是清代的传世精品,身型及神态各异,有祥和、有威严、有面带微笑也有怒目圆睁,生动传神。
HTMLText_41B01248_7E71_E09F_41A6_1D90F04CBA27_mobile.html =
唐代楠木三世佛木雕坐像


佛陀是超出三界轮回的圆满觉悟者。佛教有所谓三世佛的说法,依过去、现在、未来而说的纵三世佛,以及从空间上划分的横三世佛。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又有十方佛、报身佛、法身佛、五方佛等讲法。在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供奉的正是汉传佛教中的三世佛楠木木雕坐像,分别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和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三尊佛像皆结吉祥坐,东方药师佛手结与愿印,中央释迦牟尼佛结禅定印,西方阿弥陀佛结降魔印。


这三尊唐代巨大的楠木三世佛,其法相圆润饱满,胸口有法轮,庄严肃穆、目光深邃中带有微笑之状。再三仔细瞻赏其每尊法相,始知各自有其佛相,雄伟庄严,震摄人心,雕刻技术纯熟,姿态自然。衣褶叠层丰美的袈裟于双肩垂下,右肩半披,内僧祇支,以带束之,光影下栩栩如生。佛像的眼珠内藏琉璃, 善信在像前跪拜的时候,仰望佛像,感觉法相特别慈祥,目光中透出点点光芒, 让人感受到慈悲的法流直入心灵。


馆藏的这套木雕三世佛时过千载又经晚唐武宗灭佛,其时,盛唐时期的各类佛像大多被毁。这套巨型楠木三世大佛仍保存至今,实在难得。
HTMLText_41C1E8F8_7E72_A17F_41CD_B4D99DBF2CB9_mobile.html =
明代铜鎏金佛塔


佛塔又称「浮屠」,亦即「佛陀」的异译。这座佛塔是明代铜鎏金镶嵌绿松石佛塔,是尼泊尔覆钵式铜鎏金样式的灵塔。佛塔的形状是依照地、水、火、风、空等五轮之相组成,自下而上为象征地的须弥塔座、代表水的塔瓶、表示火的相轮、喻示风的华盖以及体现空的刹顶。这组合的含义是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而空无所依,即佛教所谓“四大皆空”。


佛塔基座为四方形须弥座,四角有祥瑞动物狮子,四面有菩萨像,分别施触地印、与愿印、禅定印、无畏印。须弥座上层,若细心留意,会看到一些铭文,文字是尼泊尔至印度一带当时所用的天城文。这铭文是观世音菩萨心咒「唵嘛呢叭咪吽舍」(Om Mani Padme Hum Hrih)。


心咒之上是守护佛塔的龙神那伽(nāga)。再上是承托覆钵式塔身的莲花,表示这佛塔为八相善逝塔中的聚莲塔。覆钵式塔身有四门,各有佛像,顺序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亦各施触地印、与愿印、禅定印和无畏印,佛塔是大日如来的象征,与四方佛共同构成五佛信仰的曼茶罗系统。


覆钵式塔体上方为尼泊尔独特的方箱形构造,四面都有一双佛眼睛,中间第三只眼象征无上智慧。再往上是整体呈圆锥状的十三层相轮,表示菩萨的十三天。相轮一周镶有金刚杵、摩尼宝,十字金刚杵和莲花,佛塔顶部是罗伞和宝瓶。


佛塔内部有高僧舍利,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皇帝赐给这位高僧的衣物布料,玉器、佛牌、佛珠、经文和法器等物。
HTMLText_41C5CD35_7E76_E0F1_41DE_9875631C6A6F_mobile.html =
唐代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观世音菩萨,又译为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在早期的佛经中,多直接自梵语「Avalokiteśvara」音译,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则译为「观自在菩萨」。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他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以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再回入娑婆,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佛教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会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大的大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馆藏的这尊观音菩萨造像面相长圆,眉弯眼长,双颊丰腴,嘴角含笑,形貌亲和,结双跏趺吉祥坐,右手轻抬示说法印。梳三环高髻,肩披天衣,褒衣博带,身饰华丽璎珞,衣帛翻转流畅,线条灵动,制作精美细致。时过千载,也能清晰看见色彩。虽然在传世的过程中失去了一只手,但依然不失灵动。
HTMLText_41C5E67F_7E77_6171_41D0_9364C983E0FA_mobile.html =
大清康熙年造铜鎏金药师琉璃光王佛坐像


药师佛是东方凈琉璃光世界的教主,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最早自南朝宗孝武帝始传入中国,后经唐玄奘重译《药师经》后,药师信仰日渐兴隆。


这尊铜造药师佛坐像,造自大清康熙年间。尊像结跏趺坐,螺发高髻,宝珠顶严,眉间白毫,垂睑下视,双耳侧立,法相庄严。身着袒右肩式袈裟,鱼尾型衣角从左肩垂落,绲边以圆珠与双线錾刻细致的花纹,显示出如丝绸般细腻的质地。


药师佛右手下垂,手心向外,结与愿印,可使众生所求之愿得以实现,下乘莲座,莲瓣错落排列,花瓣尖微微翘起,弧度柔美,莲座上缘饰一圈连珠纹,珠粒颗颗分明。造像面部端正,有如少年般容光焕发,饱满壮硕的躯体与四肢整体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四肢比例协调,袈裟华丽体贴。整尊造像有一种华贵、雍容、瑞气祥和的气象,是铜造像中的精湛作品。
HTMLText_41DE2AE5_7E71_A191_41D8_6DB081514C7F_mobile.html =
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木雕彩绘立像


摩诃迦叶,又称大迦叶,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身边的侍者,在十大弟子中称「头陀第一」,即苦行第一。


阿难又叫阿难陀,意为喜庆,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身边的侍者,在十大弟子中称「多闻第一」,因他一直伴随佛陀讲经说法,佛的一言一语都谨记无误。佛陀入灭后,摩诃迦叶于王舍城发起第一次佛经结集,就是由阿难背诵出佛陀多年来所说经教。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尊者阿难与摩诃迦叶一起侍立在佛陀左右两侧,构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传统中阿难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礼佛的年青僧人,而迦叶尊者则塑成羸瘦的苦行僧模样。


馆藏的这尊香樟木「迦叶」尊者为修苦行形象,骨瘦嶙峋,两颊凹陷,额纹深刻。然而精神内藏、坚定潜沉、悲智双全、八风不动。


而香樟木「阿难」尊者造型则面庞丰润,天庭高广,山根丰直。神情平和,恭谨有礼,威仪具足,颖拔絶伦。
HTMLText_45341F63_7D97_A090_41CD_E5466B9AB728_mobile.html =
北宋香樟木雕彩绘骑犼观世音菩萨像


骑犼观音早于唐代已出现,又名狮吼观音或骑独角兽观音。据说犼是龙王之子,居东海,勇猛异常,有神通,口吐烟火,能腾空吃龙。故骑犼观音能降伏一切龙魔所生的病苦,度众生出离苦海。骑犼观音除单独出现之外,亦时与骑狮的文殊和乘象的普贤一起组成「三大士」。


馆藏的此尊骑犼观音面相亲和,目光慈祥,像慈母看儿般流露出温馨的笑意。勇猛的朝天犼,回首向上仰望观音,像驯服的小狮,可亲可爱,生动活泼。这尊菩萨像饱历沧桑而幸存至今,而且大致完美无缺,十分难得。
HTMLText_46982918_7D93_60BF_41DC_E9262019F27B_mobile.html =
北宋香樟木雕彩繪騎獅文殊菩薩、騎象普賢菩薩坐像一對
文殊菩薩又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德、正德。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坐騎「青獅」為兇獸,威風能震懾魔怨,具有極為威猛的力量。
大行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菩薩,代表理德、行德。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坐騎「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
館藏的兩尊菩薩是同時期一對的作品。面相長圓,眉彎眼長,雙頰豐腴,嘴角含笑,形貌平和。頭戴化佛冠,肩披天衣,身飾繁複華麗的瓔珞,衣帛翻轉流暢,線條靈動,製作精美細緻。單腿支在坐騎之上,手置於膝,撫摸坐騎,戲坐於坐騎上,自在閒適。兩者坐騎皆平伏在地,四肢稍短。獅目凝視遠方張嘴怒吼,象目凝視遠方憨厚老實,姿態生動活潑,相映成趣。
兩尊造像飽歷滄桑而倖存至今,雖色彩已經幾乎不能辨認,但更添幾分歷史的滄桑,實屬難得。
HTMLText_4780779B_7D91_AFB1_41C2_E6A0D81B45DB_mobile.html =
铜铸造圣救度母坐像


圣救度母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本尊之一。中国古代称之为多罗菩萨,这是梵语Tāra的汉译。


圣救度母共有二十一尊化身,简称二十一尊度母,其中,在西藏流传最广的是绿度母与白度母。绿度母现妙龄女子相。因为全身绿色,故称「绿度母」。一面二臂,慈悲形相,头戴五佛宝冠,身挂各种珠宝,并穿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为庄严,于莲华月轮上,坐菩萨座,持乌巴拉花,双手皆结说法印。左腿单坐,右腿下舒,踏在莲花上,示意随时起座救度苦难众生,如慈母拯救爱子。


关于度母的起源,传说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每日不辞辛苦,救度大批众生。一日她睁开圣眼观察,发现六道众生并未减少。于是菩萨不禁悲从中来,流下眼泪。泪珠滴落,化作莲花,从莲花中生出身色各异的二十一尊度母,纷纷对观世音菩萨立誓,协助她共行救度众生之事业。
HTMLText_479DC38B_7D93_6790_41D2_5AE493F06A87_mobile.html =
春秋时期青铜牛型牺尊鉴赏


青铜牛尊属于实用的礼器,用于宴饮的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根据当时的礼法,王公的等级伯爵的地位所能附带的纹饰也有所区别。馆藏的这尊青铜牛尊造型的青铜器满布兽面纹,是西周早期盛行的纹饰,常被装饰于器物的主要位置上。而密布纹饰的青铜实用器,其主一定十分尊贵。
HTMLText_48E1514E_7D93_6093_41CA_280C620BDB19_mobile.html =
明朝香樟木雕彩绘千手千眼观音立像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六观音,是观音菩萨为拯救六道有情,所示现的六种化身。六观音为慈航观音(救拔饿鬼道)、千手观音(救拔地狱道)、马头观音(救拔畜生道)、十一面观音(救拔修罗道)、准提观音(救拔人道)、如意轮观音(救拔天道)。


传说观世音菩萨成道之前,是古印度妙庄王之女妙善公主,为治父病而献手眼入药,因而成就了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众生的苦难和烦恼无边,需求和愿望亦无尽。因此,千手观音就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观音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而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观世音千手代表种种济生利众的方法,千眼代表参透一切万法的智慧,看遍众生苦厄,有呼必应,无处不应。不过,观世音并不只有千眼千手,因其每只手掌掌心又生有一只眼,每只眼中又有一只手,这只手中又现出另一只眼,无穷无尽。千手观音共有四十二项手持物,代表着愿力无边,布施无畏。


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作为主尊被供养。
HTMLText_48F70816_7D9F_60B3_41D4_A06805D652BF_mobile.html =
金代香樟木雕观世音菩萨立像


金代造像风格基本承袭辽代,而造型更为饱满壮硕,体魄朴实浑厚,面部更加丰满圆润,展现北方民族的浑朴风采。


馆藏这尊金代观音菩萨造像,发中央有髻珠。面相饱满,敦厚方正,耳大、嘴小、鼻挺、眯眼,宝冠简朴,中有化佛阿弥陀。造像装束朴素,袒胸束腰,宽厚的胸部中,佩一精致璎珞。雄纠纠地站着,重心于右,体魄壮硕浑厚,写实性强,形神尽显金代北方民族的浑朴风采。
HTMLText_4B583555_7D93_A0B1_4199_1A09B1362A9A_mobile.html =
宋朝香樟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的此尊观音坐像面相祥和,眉弯眼长,双颊丰腴,嘴角含笑,耳轮肥厚,耳垂下坠。形貌亲和。头戴宝冠,中有化佛阿弥陀,梳高髻,披天衣,衣帛束腰,飘带翻转流畅,线条灵动,制作精美细致,右手作说法印,结吉祥坐于岩石上。


此尊观音坐像饱历千载沧桑而幸存至今,且大致完美无缺,颜色鲜艳,十分难得。
HTMLText_4BA385B6_7D91_A3F3_41D6_9B2332829F96_mobile.html =
唐代梧桐木雕西方三圣立像


西方三圣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以及右胁侍大势至菩萨。造像上,三者皆在莲座上,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于一真法界而能应化十方无量世界。


馆藏的西方三圣造像尽显盛唐特色。阿弥陀佛亲和慈祥,褒衣博带,衣饰华丽而不失庄严。两位菩萨气度雍容,佩以种种宝珠、种种璎珞庄严全身,帔帛徐徐垂下,衣褶曲线自然而带强烈质感。立像姿势是盛唐时期菩萨像最为流行的「三段屈曲式」,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也称「三折枝式」即头、腰、臂三部分犹如「一波三折」。


阿弥陀佛,左手持金莲花,右手垂下作接引印。观世音菩萨,右手持柳枝、左手执净瓶。大势至菩萨双手持长柄莲花。可惜因年代久远,两尊菩萨立像手持的法器已然散失。


馆藏的这三尊造像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梧桐木所造。由于木性柔软且亲水性,所以梧桐木的耐冲击性与抗腐蚀、抗发霉都比一般木材来得低,难以保存。这三尊造像除了身上矿物颜料无法辨认外,雕刻的纹路历尽千多载依然清晰可见。足见珍贵。
HTMLText_4E4F70AA_7D91_6190_41B0_94815406A454_mobile.html =
千佛壁


在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的净思殿放置了宏伟的千佛壁,每层三十三尊佛像象征三十三天,让我们在静坐抄经时感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祂们静静矗立着,照亮尘封的心灵。
HTMLText_5316455A_7DB6_A0B3_41DE_BD76FEAC8694_mobile.html =
春秋时期云龙脚盖鼎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到周代达到鼎盛。除了作为食器,也被用作盛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也是体现身份尊卑、规格高下的重要器具。


馆藏的云龙脚盖鼎从形制纹饰看应为春秋晚期之物。盖顶有六柱连透雕圆形把手,盖周有三个龙形环钮,腹部布满蟠龙纹、交龙纹及云龙纹等互相连结,足部饰龙首蹄脚。整体呈三足鼎立,雄壮巨大,宏伟气派。


商代时期-妇好方斝
斝是古代盛酒、温酒之器,有类似于大酒杯的作用。方形斝一般为高级贵族所使用。


馆藏的青铜斝口部长方形,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足呈四棱锥尖形外撇,一侧有鋬,颈部和腹部分别饰夔纹和兽面纹,器形高大,铸造精致。腹内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是器物主人的名字。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武丁是商代罕见的明君,他四处征讨,打败诸多敌人,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根据现有的甲骨文材料记载,妇好曾多次受命代商王率领军队出征,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商代第一女将。获胜后,各类祭祀和庆典必不可少,斝是必备器具之一。
HTMLText_531CFB77_7DB1_6771_41B6_AB3DE160B4BC_mobile.html =
华夏瑰宝青铜器藏品


西周早期-兽面龙纹高耳鼎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到周代达到鼎盛。除了作为食器,也被用作盛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也是体现身份尊卑、规格高下的重要器具。


馆藏的兽面龙纹高耳大鼎从形制及纹饰看应为西周早期之物。鼎呈平沿方唇,直耳硕大,蹄足粗壮,耳外侧饰龙纹,口下饰六条龙纹,呈兽面状,扉棱下饰牛首,三足作兽面状,腹部饰兽首形紃。形态魁伟,造型别致,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精品。
HTMLText_53BF6382_7DB3_6790_41D8_7318B11D9073_mobile.html =
春秋时期王子午鼎​​​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到周代达到鼎盛。除了作为食器,也被用作盛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也是体现身份尊卑、规格高下的重要器具。


馆藏的王子午鼎,鼎通高76釐米,口径66釐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及底和盖内均铸有相同的铭文。王子午,又名子庾,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尹(宰相)之职。此鼎应为他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王子午鼎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器物。
HTMLText_5625C9A6_7DB3_6393_41D8_E9D9EB1F34F9_mobile.html =
华夏瑰宝青铜器藏品


战国时代-蟠螭纹壶
青铜壶是一种盛酒器,出现并盛行于商周时期,没落于战国时期。同类型的盛酒器类型还有尊、彝(方彝)、卣、罍、瓿、盉、甒等。


馆藏的青铜蟠蠄纹壸属于战国时期的容酒器,有盖,短颈,顶部有蛇形盘居,弧腹平底,腹顶篆刻兽面衔环一对,器身周环蟠螭纹六道。
HTMLText_5ADA5D66_7DBE_E093_41D7_61587EBA05D3_mobile.html =
春秋时期错金银犀牛


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盛酒器,多为大敞口、高颈、宽腹、低足。同类型的盛酒器类型还有彝(方彝)、卣、壶、罍、瓿、盉、甒等等。


尊的造型有很多种,其中动物造型的尊最为形象、逼真。馆藏的这件错金银犀牛尊体态雄健,肌肉发达,昂首伫立,尖尖的双角竖直向上,双眼专注地望着前方,栩栩如生。眼睛由珠饰镶嵌而成,虽然不大,但却神采奕奕。四只粗壮结实的腿有力地支撑着健壮的身体。犀牛身体的各个部分具有强烈的质感,颧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皮肤感受到骨骼的形状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虽然肥厚,但结实有力,富有弹性。


中国古代动物造型的酒尊数量很多,如象尊、豕尊、鸮尊、驹尊、兔尊、鸭尊、龙虎尊、鸟尊等等,而以犀牛为造型的非常罕见。


西周时期-青铜立鸡
青铜立鸡,从形制及纹饰看应为西周中期之物。立鸡造型昂首钩啄,凝目远望,双足粗壮,通体布满鳞状羽纹及回纹,似有「雄鸡一唱天下白」之势。
HTMLText_5B850629_7DB6_A090_41C1_EDDB3E15B545_mobile.html =
飞天送福图


作者:
张大千(1899~1983)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绘写山水、人物、花鸟,自成一格,其临摹古代书画及敦煌壁画,无一不精,诚千古一奇才画家也!他于1941年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佛教最杰出的壁画共276幅,为期二年七个月。


这幅「飞天送福图」为其中之一。


这幅飞天送福图所画仕女婀娜多姿,手执印度长鼓翩翩起舞,超凡脱俗,体态健美丰满充分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强大国力。在敦煌壁画的「飞天」还有其他西域的乐器如琵琶,竖琴等等。


张大千亲自临摹的敦煌壁画存世真迹非常罕见。鉴定此类壁画是否真迹的最关键方法:首先为大幅面积图像,笔法一气呵成,难度极高;其次为张大千的独特书法,每字中的一点一划、起伏变化都内藏韵味;最后就是检核壁画纸质:纤维密度高、结实、微黄。
HTMLText_5D33DD46_7DB1_6093_41DF_5FF3F5136B15_mobile.html =
梅花图


作者:(诗)萧萐父、(画)卢文筠
唐门学脉赖心传
海上潮音别有天
今日我来寻活水
故园春意献君前
戊辰冬赴港参加纪念君毅先生国际学术讨论会 书赠 法住文化学院 萧萐父敬题
西蜀萧氏萐父、白云黄鹤之处、出岫云心


简介:
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1924-2008)先生擅诗词,其妻卢文筠女士擅画梅,学坛有「筠画萐诗」之美誉。 1988年,萧萐父先生应霍韬晦先生之邀,赴港参加法住主办的首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此幅作品由萧先生亲自惠赠本会,极具纪念意义!
HTMLText_5D9628FC_7DB2_A170_41D7_D69ED6F951C3_mobile.html =
莲花


作者:
饶宗颐 
露冷莲房坠粉红
壬申夏初 选堂墨戏
饶宗颐印、固庵


简介:
饶宗颐(1817-2018),字固庵,号选堂。当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也是著名的书画大师。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等,风格清逸飘洒,自成一家。饶公对莲花情有独钟,素爱画莲,以其自然之姿为形,以墨笔莲花为韵,以清涟高洁为神,有「饶荷」之称。此图中「露冷莲房坠粉红」一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秋兴》
HTMLText_8120C248_E3D7_70AD_41C9_B33E7BBA9032.html =
千佛壁


在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的净思殿放置了宏伟的千佛壁,每层三十三尊佛像象征三十三天,让我们在静坐抄经时感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祂们静静矗立着,照亮尘封的心灵。
HTMLText_83E4BEAF_E3D9_51E2_41D8_589097170D62.html =
明朝香樟木雕彩绘千手千眼观音立像


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六观音,是观音菩萨为拯救六道有情,所示现的六种化身。六观音为慈航观音(救拔饿鬼道)、千手观音(救拔地狱道)、马头观音(救拔畜生道)、十一面观音(救拔修罗道)、准提观音(救拔人道)、如意轮观音(救拔天道)。


传说观世音菩萨成道之前,是古印度妙庄王之女妙善公主,为治父病而献手眼入药,因而成就了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众生的苦难和烦恼无边,需求和愿望亦无尽。因此,千手观音就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观音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而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观世音千手代表种种济生利众的方法,千眼代表参透一切万法的智慧,看遍众生苦厄,有呼必应,无处不应。不过,观世音并不只有千眼千手,因其每只手掌掌心又生有一只眼,每只眼中又有一只手,这只手中又现出另一只眼,无穷无尽。千手观音共有四十二项手持物,代表着愿力无边,布施无畏。


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作为主尊被供养。
HTMLText_85074A16_E3C9_D0A2_41DE_B8C5435CD029.html =
春秋时期云龙脚盖鼎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到周代达到鼎盛。除了作为食器,也被用作盛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也是体现身份尊卑、规格高下的重要器具。


馆藏的云龙脚盖鼎从形制纹饰看应为春秋晚期之物。盖顶有六柱连透雕圆形把手,盖周有三个龙形环钮,腹部布满蟠龙纹、交龙纹及云龙纹等互相连结,足部饰龙首蹄脚。整体呈三足鼎立,雄壮巨大,宏伟气派。


商代时期-妇好方斝
斝是古代盛酒、温酒之器,有类似于大酒杯的作用。方形斝一般为高级贵族所使用。


馆藏的青铜斝口部长方形,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足呈四棱锥尖形外撇,一侧有鋬,颈部和腹部分别饰夔纹和兽面纹,器形高大,铸造精致。腹内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是器物主人的名字。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武丁是商代罕见的明君,他四处征讨,打败诸多敌人,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根据现有的甲骨文材料记载,妇好曾多次受命代商王率领军队出征,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商代第一女将。获胜后,各类祭祀和庆典必不可少,斝是必备器具之一。
HTMLText_8525A288_E3C9_31AD_41D5_7EB6FEA8A239.html =
春秋时期王子午鼎​​​​​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到周代达到鼎盛。除了作为食器,也被用作盛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也是体现身份尊卑、规格高下的重要器具。


馆藏的王子午鼎,鼎通高76釐米,口径66釐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及底和盖内均铸有相同的铭文。王子午,又名子庾,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尹(宰相)之职。此鼎应为他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王子午鼎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器物。
HTMLText_85692445_E3F6_D0A6_41CA_5AAAB7AF9868.html =
春秋时期错金银犀牛


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盛酒器,多为大敞口、高颈、宽腹、低足。同类型的盛酒器类型还有彝(方彝)、卣、壶、罍、瓿、盉、甒等等。


尊的造型有很多种,其中动物造型的尊最为形象、逼真。馆藏的这件错金银犀牛尊体态雄健,肌肉发达,昂首伫立,尖尖的双角竖直向上,双眼专注地望着前方,栩栩如生。眼睛由珠饰镶嵌而成,虽然不大,但却神采奕奕。四只粗壮结实的腿有力地支撑着健壮的身体。犀牛身体的各个部分具有强烈的质感,颧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皮肤感受到骨骼的形状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虽然肥厚,但结实有力,富有弹性。


中国古代动物造型的酒尊数量很多,如象尊、豕尊、鸮尊、驹尊、兔尊、鸭尊、龙虎尊、鸟尊等等,而以犀牛为造型的非常罕见。


西周时期-青铜立鸡
青铜立鸡,从形制及纹饰看应为西周中期之物。立鸡造型昂首钩啄,凝目远望,双足粗壮,通体布满鳞状羽纹及回纹,似有「雄鸡一唱天下白」之势。
HTMLText_8AF5188D_E3CB_31A7_41D6_CEBA6A9B70EE.html =
华夏瑰宝青铜器藏品


西周早期-兽面龙纹高耳鼎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到周代达到鼎盛。除了作为食器,也被用作盛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也是体现身份尊卑、规格高下的重要器具。


馆藏的兽面龙纹高耳大鼎从形制及纹饰看应为西周早期之物。鼎呈平沿方唇,直耳硕大,蹄足粗壮,耳外侧饰龙纹,口下饰六条龙纹,呈兽面状,扉棱下饰牛首,三足作兽面状,腹部饰兽首形紃。形态魁伟,造型别致,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精品。
HTMLText_8B2592CF_E3CA_D1A2_41C0_C802DFEFD6E1.html =
华夏瑰宝青铜器藏品


战国时代-蟠螭纹壶
青铜壶是一种盛酒器,出现并盛行于商周时期,没落于战国时期。同类型的盛酒器类型还有尊、彝(方彝)、卣、罍、瓿、盉、甒等。


馆藏的青铜蟠蠄纹壸属于战国时期的容酒器,有盖,短颈,顶部有蛇形盘居,弧腹平底,腹顶篆刻兽面衔环一对,器身周环蟠螭纹六道。
HTMLText_8F7B73E2_E3C9_D79D_41E1_0B6EA2E1C43D.html =
春秋时期青铜牛型牺尊鉴赏


青铜牛尊属于实用的礼器,用于宴饮的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根据当时的礼法,王公的等级伯爵的地位所能附带的纹饰也有所区别。馆藏的这尊青铜牛尊造型的青铜器满布兽面纹,是西周早期盛行的纹饰,常被装饰于器物的主要位置上。而密布纹饰的青铜实用器,其主一定十分尊贵。
HTMLText_A188368E_E34E_D1A2_41BA_63B06EDEA592_mobile.html =
仿吴湖帆山水画(四屏)


1. 桃李春风好放怀,斗鸡走狗夕阳街。
看花拼逐纷纷蝶,消得青丝几两鞋。
仿唐子畏笔即录其句补白 吴湖帆


2. 潇湘雨过
董北苑潇湘夏山二图笔势雄奇 今参其法作此 吴湖帆


3. 九江秀色
戊戌暮春吴湖帆写意


4. 豪端开洞壑,研北走方壶。
不着寻山屐,身居云海图。
录南田诗句补白 吴湖帆


简介:
吴湖帆是上世纪画坛重要人物,与张大千并称「南吴北张」。其山水画自开面目,称誉画坛。
HTMLText_A3BE70CF_E37E_F1A3_41A0_61B73A61B442.html =
北宋十八罗汉木雕彩绘坐像展区


罗汉是Arhat阿罗汉的简称,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乃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阶位。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离生死,不再轮回就叫阿罗汉。罗汉在早期的佛教里,多为释迦牟尼弟子当中的得道者,他们借由修行破除一切烦恼,并得到六通后,方能成为罗汉。而在大乘佛教的经典当中,释尊在入灭之际,还另行嘱託十六大阿罗汉,不入涅槃,为现世护法。


佛教经典记载原只有十六罗汉,但后世人将两位有大功德的尊者列入罗汉之列,所以演变为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分别为宾度罗跋啰惰阇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阇罗弗多罗尊者、戍博迦尊者、半託迦尊者、罗怙罗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託迦尊者、迦叶波尊者、梅呾利耶尊者。


展品是北宋时期完整十八尊一套的香樟木雕彩绘罗汉坐像,每尊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很强烈的写实感,形体刻画完美,历八百多年沧桑,仍然能完整地保存着出世修成正果者的神韵,实在是非常难得。
HTMLText_A3D376ED_E37B_3167_41E7_8C82BF3011B9.html =
初唐莲座观世音菩萨木雕立像


这尊硬木的观音是唐朝初年的造型,手结说法印,气度雍容。唐朝立国初年的佛教艺术造像已开始纯中国化,这尊观音就是其中典范。但衣服纹饰仍保留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风格,衣着华丽,胸前佩挂璎珞,带臂钏、手镯,上身袒露右肩,U字型衣纹如涟漪贴身层层而下,纹饰层次有序。


这尊观音是整棵硬木雕塑而成,重量相当。像这类高度大型的唐代初年的佛教艺术造像非常罕有,该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佛教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HTMLText_A4776B4C_E349_30A5_41DA_273FFB9D04CD.html =
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木雕彩绘立像


摩诃迦叶,又称大迦叶,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身边的侍者,在十大弟子中称「头陀第一」,即苦行第一。


阿难又叫阿难陀,意为喜庆,是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身边的侍者,在十大弟子中称「多闻第一」,因他一直伴随佛陀讲经说法,佛的一言一语都谨记无误。佛陀入灭后,摩诃迦叶于王舍城发起第一次佛经结集,就是由阿难背诵出佛陀多年来所说经教。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尊者阿难与摩诃迦叶一起侍立在佛陀左右两侧,构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传统中阿难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礼佛的年青僧人,而迦叶尊者则塑成羸瘦的苦行僧模样。


馆藏的这尊香樟木「迦叶」尊者为修苦行形象,骨瘦嶙峋,两颊凹陷,额纹深刻。然而精神内藏、坚定潜沉、悲智双全、八风不动。


而香樟木「阿难」尊者造型则面庞丰润,天庭高广,山根丰直。神情平和,恭谨有礼,威仪具足,颖拔絶伦。
HTMLText_A4F9F279_E379_F16E_41E4_D0A33E850E80.html =
盛唐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木雕彩绘立像


日光菩萨,又称日光遍照菩萨、日光普照菩萨或日曜菩萨。月光菩萨,又称月光遍照菩萨、月光普照菩萨或月净菩萨,以慈悲本愿救度众生远离病苦。两位菩萨皆为药师佛的左右胁侍,在东方净琉璃光世界中,与药师佛并称东方三圣,是该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


这对企立唐代菩萨造型,具有丰满的脸型和身段,流畅和自然的衣褶,充分反映盛唐时代健康丰满的造像风貌。
HTMLText_A5D2A1D9_E35B_53AE_41C7_B91DD37FF038.html =
唐代金刚力士木雕彩绘立像


金刚力士,又称大力金刚,是佛教的护法神。传说是天界的守卫,也是佛法与僧侣的守护神,佛陀和菩萨的左右护法,威猛刚正,令人望而生畏,以显示邪不胜正。


展品是非常罕见的巨型木雕金刚力士造像。神情肃穆,威风凛凛,肌肉玲珑浮突。其身躯姿势表现,似有无限精力。这对金刚力士主干所用木材均是原棵千年巨木,并非拼凑而成,十分罕见。这对金刚力士是唐代佛教艺术造像的重要典范。
HTMLText_AA33DA53_E35F_50A2_41E3_C8C9D76305F5.html =
宋代地藏菩萨木雕彩绘坐像


地藏菩萨,常称幽冥教主。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屡发宏愿,如为光目女时,救母而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


近代地藏菩萨像多是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的出家相,一手持降魔锡杖,另一手持摩尼宝珠。而这尊地藏菩萨是以宋代士人装束造像,为在家菩萨,姿态衣饰流畅自然写实,尽显宋代精湛造像工艺。


细看菩萨神韵,双手结印(Karana mudra),入甚深禅定,庄严中带着无尽关切之情,亲入无间地狱,说法度众,不舍不离。地狱皆空,方证菩提。
HTMLText_AB913DDB_E359_73A3_41DC_7AF43632F064.html =
唐代楠木三世佛木雕坐像


佛陀是超出三界轮回的圆满觉悟者。佛教有所谓三世佛的说法,依过去、现在、未来而说的纵三世佛,以及从空间上划分的横三世佛。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又有十方佛、报身佛、法身佛、五方佛等讲法。在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供奉的正是汉传佛教中的三世佛楠木木雕坐像,分别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和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三尊佛像皆结吉祥坐,东方药师佛手结与愿印,中央释迦牟尼佛结禅定印,西方阿弥陀佛结降魔印。


这三尊唐代巨大的楠木三世佛,其法相圆润饱满,胸口有法轮,庄严肃穆、目光深邃中带有微笑之状。再三仔细瞻赏其每尊法相,始知各自有其佛相,雄伟庄严,震摄人心,雕刻技术纯熟,姿态自然。衣褶叠层丰美的袈裟于双肩垂下,右肩半披,内僧祇支,以带束之,光影下栩栩如生。佛像的眼珠内藏琉璃, 善信在像前跪拜的时候,仰望佛像,感觉法相特别慈祥,目光中透出点点光芒, 让人感受到慈悲的法流直入心灵。


馆藏的这套木雕三世佛时过千载又经晚唐武宗灭佛,其时,盛唐时期的各类佛像大多被毁。这套巨型楠木三世大佛仍保存至今,实在难得。
HTMLText_B00767D4_E3B9_5FA6_41E7_0D7E24E84498.html =
铜铸佛陀坐像三尊


这三尊铜铸造像分别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弥勒佛造型的坐像,是造自十三世纪中叶的中国,正值明朝鼎盛时期,佛像面容表情宁静慈悲,佛身衣袍柔软飘逸,薄衣贴身,衣褶层叠写实。时过数百载,黄铜也依旧富有光泽,保存良好。


西藏首领释迦坚赞在1373年宣布自己归降明朝,并遣使入朝,被封为灌顶国师。明太祖在争取到西藏地区大部分僧俗首领的归附以后,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佛教艺术上就体现了汉藏传统佛教文化的交流,明朝皇室于御用监内设「佛作」,专制藏式佛像,作为布施西藏宗教领袖之礼。明代是金铜佛像的辉煌时期,汉藏金铜造像的广泛交流和完美融合,改变了中原地区传统的造像面貌,汉地造像有了明显的藏式造像特点。馆藏的这三尊铜铸佛像就说明了明代造像汉藏合璧、纹饰绚丽的新风貌。
HTMLText_B24EF61D_E359_D0A7_41D2_9B1D1727B18F.html =
明代铜鎏金佛塔


佛塔又称「浮屠」,亦即「佛陀」的异译。这座佛塔是明代铜鎏金镶嵌绿松石佛塔,是尼泊尔覆钵式铜鎏金样式的灵塔。佛塔的形状是依照地、水、火、风、空等五轮之相组成,自下而上为象征地的须弥塔座、代表水的塔瓶、表示火的相轮、喻示风的华盖以及体现空的刹顶。这组合的含义是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而空无所依,即佛教所谓“四大皆空”。


佛塔基座为四方形须弥座,四角有祥瑞动物狮子,四面有菩萨像,分别施触地印、与愿印、禅定印、无畏印。须弥座上层,若细心留意,会看到一些铭文,文字是尼泊尔至印度一带当时所用的天城文。这铭文是观世音菩萨心咒「唵嘛呢叭咪吽舍」(Om Mani Padme Hum Hrih)。


心咒之上是守护佛塔的龙神那伽(nāga)。再上是承托覆钵式塔身的莲花,表示这佛塔为八相善逝塔中的聚莲塔。覆钵式塔身有四门,各有佛像,顺序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亦各施触地印、与愿印、禅定印和无畏印,佛塔是大日如来的象征,与四方佛共同构成五佛信仰的曼茶罗系统。


覆钵式塔体上方为尼泊尔独特的方箱形构造,四面都有一双佛眼睛,中间第三只眼象征无上智慧。再往上是整体呈圆锥状的十三层相轮,表示菩萨的十三天。相轮一周镶有金刚杵、摩尼宝,十字金刚杵和莲花,佛塔顶部是罗伞和宝瓶。


佛塔内部有高僧舍利,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皇帝赐给这位高僧的衣物布料,玉器、佛牌、佛珠、经文和法器等物。
HTMLText_B294FE2D_E3BF_50E6_41E2_5522AE1DD38A.html =
唐代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观世音菩萨,又译为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在早期的佛经中,多直接自梵语「Avalokiteśvara」音译,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则译为「观自在菩萨」。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他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以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再回入娑婆,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佛教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会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大的大菩萨。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馆藏的这尊观音菩萨造像面相长圆,眉弯眼长,双颊丰腴,嘴角含笑,形貌亲和,结双跏趺吉祥坐,右手轻抬示说法印。梳三环高髻,肩披天衣,褒衣博带,身饰华丽璎珞,衣帛翻转流畅,线条灵动,制作精美细致。时过千载,也能清晰看见色彩。虽然在传世的过程中失去了一只手,但依然不失灵动。
HTMLText_B30EDC28_E3B9_50EE_41E9_CBCFFE55104E.html =
元代观世音菩萨木雕彩绘坐像


这尊木雕观音菩萨是元代时期的造型,蒙古人亡宋后统治了中国九十七年。蒙古统治者亦笃信藏传佛教,但其间木雕佛像并不多见,这尊观音留有胡须,明显是参考了犍陀罗风格的观音法相,而此类造像亦是承袭印度的佛教艺术。在历史上元朝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它们的文化更偏向于中亚地域,而又是一个男性为核心的社会,与汉传佛教流传的女性观音形象不同。所以在当时的文化传承底下出现了这种使用犍陀罗风格作为观音的男性造像风格。


由于元朝国祚较短,在世上流传的造像较少,这尊元朝木雕观音既极为罕见亦保存完美,实难得之至,为研究元代木雕造像和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历史实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HTMLText_B3234599_E3BF_33AF_41DB_3BE23718B70A.html =
大清康熙年造铜鎏金药师琉璃光王佛坐像


药师佛是东方凈琉璃光世界的教主,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最早自南朝宗孝武帝始传入中国,后经唐玄奘重译《药师经》后,药师信仰日渐兴隆。


这尊铜造药师佛坐像,造自大清康熙年间。尊像结跏趺坐,螺发高髻,宝珠顶严,眉间白毫,垂睑下视,双耳侧立,法相庄严。身着袒右肩式袈裟,鱼尾型衣角从左肩垂落,绲边以圆珠与双线錾刻细致的花纹,显示出如丝绸般细腻的质地。


药师佛右手下垂,手心向外,结与愿印,可使众生所求之愿得以实现,下乘莲座,莲瓣错落排列,花瓣尖微微翘起,弧度柔美,莲座上缘饰一圈连珠纹,珠粒颗颗分明。造像面部端正,有如少年般容光焕发,饱满壮硕的躯体与四肢整体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四肢比例协调,袈裟华丽体贴。整尊造像有一种华贵、雍容、瑞气祥和的气象,是铜造像中的精湛作品。
HTMLText_B330B523_E3BE_D0E3_41C3_100A1F5A4F1B.html =
大清乾隆年造铜铸阿弥陀佛坐像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佛,另名无量寿佛,又称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在大乘佛教信仰中,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而净土宗则以信仰阿弥陀佛为主。


传说中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法藏比丘,因对众生的慈悲关怀,立下四十八个大愿。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愿能接引众生前往他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众生至心称念佛名,必生净土,离苦得乐,故阿弥陀佛是救度佛。


馆藏的这尊铜铸阿弥陀佛面相饱满,额头宽而隆,脸形偏方圆,双眼,上眼睑向下垂,呈俯视形。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自然,刻有精美纹路。佛座上之莲花瓣纹饰为素莲瓣,饱满而厚重。
HTMLText_B376C56A_E3B9_D362_41B4_294AAA488D9F.html =
辽代木雕五佛宝冠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的这尊辽代五佛宝冠观世音菩萨坐像的神情塑造传神,结构准确,尤以五官塑造最为精致。佛像脸型方圆,耳朵长而圆润,两颊丰腴,头额略宽,双眼向下俯视。眼窝的转折锐利,眼睑饱满丰厚,边缘略微隆起,双眼炯炯有神,更添神韵。鼻梁宽挺,两翼略宽,鼻头圆润,鼻尖稍向下钩,嘴唇部分厚实柔软,又以阳刻细线勾勒唇部轮廓,嘴角略微上扬,自在坐于椅子上,仍形貌端严。佛像头戴镂空高冠,束带飘逸而下垂于两肩,冠上篆刻五方佛,样式繁复而精致。
HTMLText_B3A54C74_E3B7_5166_41E5_068E4294205A.html =
清代-铜制十八罗汉像


罗汉,即为阿罗汉,梵名Arhat,是佛的得道弟子,代表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修到罗汉的境地,已经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解脱轮回。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盛行。


馆藏的十八尊铜铸罗汉是清代的传世精品,身型及神态各异,有祥和、有威严、有面带微笑也有怒目圆睁,生动传神。
HTMLText_B3F17E2A_E3B9_30E2_41E8_A35E6081AC1A.html =
辽代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这尊辽代的观音法相几乎与中原造像无异,但细看其法相神韵则另具一格。较之唐代装束华丽的菩萨像,辽代略显朴实,这都是佛教艺术因人因时因地而产生的变化。辽国,这个小数民族国家在宋朝建立的开始时已存在,其国祚长达二百一十年。辽国君民大多笃信佛教,其造像亦深受中原影响。由于当时的佛像艺人、木材,及各方面条件所限,辽代木雕佛教艺术造像传世的很少。这尊观音饱历沧桑而幸存至今,而且大致完美无缺,极为珍贵。
HTMLText_B4E3A139_E3C9_70EF_41EC_4EF3D5000C89.html =
北宋香樟木雕彩绘骑狮文殊菩萨、骑象普贤菩萨坐像一对


文殊菩萨又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德、正德。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妙乐」。坐骑「青狮」为凶兽,威风能震慑魔怨,具有极为威猛的力量。


大行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菩萨,代表理德、行德。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坐骑「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


相传菩萨文殊与普贤曾于唐代双双示现于天台山国清寺,为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寒山与拾得,言语非常,行为怪诞,常结伴云游四方。寒山与拾得除佛法精深,文学造诣亦高,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馆藏的两尊菩萨是同时期一对的作品。面相长圆,眉弯眼长,双颊丰腴,嘴角含笑,形貌平和。头戴化佛冠,肩披天衣,身饰华丽璎珞,衣帛翻转流畅,线条灵动,制作精美细致。单腿支在坐骑之上,手置于膝,抚摸坐骑,自在坐于坐骑上,悠然闲适。两者坐骑皆平伏在地,四肢稍短。狮目凝视远方张嘴怒吼,象目凝视远方憨厚老实,姿态生动活泼,相映成趣。


两尊造像饱历沧桑而幸存至今,虽色彩已经几乎不能辨认,但更添几分历史的沧桑,实属难得。
HTMLText_B869117D_E3D9_F366_41DE_68E6B8DD3D7F.html =
北宋香樟木雕彩绘骑犼观世音菩萨像


骑犼观音早于唐代已出现,又名狮吼观音或骑独角兽观音。据说犼是龙王之子,居东海,勇猛异常,有神通,口吐烟火,能腾空吃龙。故骑犼观音能降伏一切龙魔所生的病苦,度众生出离苦海。骑犼观音除单独出现之外,亦时与骑狮的文殊和乘象的普贤一起组成「三大士」。


馆藏的此尊骑犼观音面相亲和,目光慈祥,像慈母看儿般流露出温馨的笑意。勇猛的朝天犼,回首向上仰望观音,像驯服的小狮,可亲可爱,生动活泼。这尊菩萨像饱历沧桑而幸存至今,而且大致完美无缺,十分难得。
HTMLText_B9156530_E3D9_50FE_41DC_A4E1F6F2B4E5.html =
唐代香樟木雕无量寿佛坐像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阿弥陀经》曰:「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外,又称无量清净佛,甘露王如来。


馆藏这尊无量寿佛尽显唐代造象风格,健康丰满,衣饰华丽,上身袒裸,天衣披于双肩,飘带徐徐落下,种种宝珠璎珞庄严全身,头戴高高的宝冠,面相慈祥,和蔼可亲,结禅定印,跏趺而坐。
HTMLText_B98B9F24_E3DB_D0E7_41E7_2B68F55A5A73.html =
唐代梧桐木雕西方三圣立像


西方三圣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以及右胁侍大势至菩萨。造像上,三者皆在莲座上,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于一真法界而能应化十方无量世界。


馆藏的西方三圣造像尽显盛唐特色。阿弥陀佛亲和慈祥,褒衣博带,衣饰华丽而不失庄严。两位菩萨气度雍容,佩以种种宝珠、种种璎珞庄严全身,帔帛徐徐垂下,衣褶曲线自然而带强烈质感。立像姿势是盛唐时期菩萨像最为流行的「三段屈曲式」,从胸部至腰际形成突出的弧线,也称「三折枝式」即头、腰、臂三部分犹如「一波三折」。


阿弥陀佛,左手持金莲花,右手垂下作接引印。观世音菩萨,右手持柳枝、左手执净瓶。大势至菩萨双手持长柄莲花。可惜因年代久远,两尊菩萨立像手持的法器已然散失。


馆藏的这三尊造像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梧桐木所造。由于木性柔软且亲水性,所以梧桐木的耐冲击性与抗腐蚀、抗发霉都比一般木材来得低,难以保存。这三尊造像除了身上矿物颜料无法辨认外,雕刻的纹路历尽千多载依然清晰可见。足见珍贵。
HTMLText_B9CA7B80_E3DA_D79D_41E5_6DFAB79CC25A.html =
金代香樟木雕观世音菩萨立像


金代造像风格基本承袭辽代,而造型更为饱满壮硕,体魄朴实浑厚,面部更加丰满圆润,展现北方民族的浑朴风采。


馆藏这尊金代观音菩萨造像,发中央有髻珠。面相饱满,敦厚方正,耳大、嘴小、鼻挺、眯眼,宝冠简朴,中有化佛阿弥陀。造像装束朴素,袒胸束腰,宽厚的胸部中,佩一精致璎珞。雄纠纠地站着,重心于右,体魄壮硕浑厚,写实性强,形神尽显金代北方民族的浑朴风采。
HTMLText_B9EC8795_E3DB_5FA6_41D0_CE2472FB137B.html =
宋朝香樟木雕彩绘观世音菩萨坐像


馆藏的此尊观音坐像面相祥和,眉弯眼长,双颊丰腴,嘴角含笑,耳轮肥厚,耳垂下坠。形貌亲和。头戴宝冠,中有化佛阿弥陀,梳高髻,披天衣,衣帛束腰,飘带翻转流畅,线条灵动,制作精美细致,右手作说法印,结吉祥坐于岩石上。


此尊观音坐像饱历千载沧桑而幸存至今,且大致完美无缺,颜色鲜艳,十分难得。
HTMLText_BA1D43F8_E3D7_576E_41C6_DE153040D9F1.html =
铜铸造圣救度母坐像


圣救度母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本尊之一。中国古代称之为多罗菩萨,这是梵语Tāra的汉译。


圣救度母共有二十一尊化身,简称二十一尊度母,其中,在西藏流传最广的是绿度母与白度母。绿度母现妙龄女子相。因为全身绿色,故称「绿度母」。一面二臂,慈悲形相,头戴五佛宝冠,身挂各种珠宝,并穿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为庄严,于莲华月轮上,坐菩萨座,持乌巴拉花,双手皆结说法印。左腿单坐,右腿下舒,踏在莲花上,示意随时起座救度苦难众生,如慈母拯救爱子。


关于度母的起源,传说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每日不辞辛苦,救度大批众生。一日她睁开圣眼观察,发现六道众生并未减少。于是菩萨不禁悲从中来,流下眼泪。泪珠滴落,化作莲花,从莲花中生出身色各异的二十一尊度母,纷纷对观世音菩萨立誓,协助她共行救度众生之事业。
HTMLText_CE4A6F9C_D151_37BB_41DD_59F6BAAE9818_mobile.html =
北宋香樟木雕彩绘骑狮文殊菩萨、骑象普贤菩萨坐像一对


文殊菩萨又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德、正德。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妙乐」。坐骑「青狮」为凶兽,威风能震慑魔怨,具有极为威猛的力量。


大行普贤菩萨曾译遍吉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菩萨,代表理德、行德。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坐骑「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


相传菩萨文殊与普贤曾于唐代双双示现于天台山国清寺,为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寒山与拾得,言语非常,行为怪诞,常结伴云游四方。寒山与拾得除佛法精深,文学造诣亦高,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


馆藏的两尊菩萨是同时期一对的作品。面相长圆,眉弯眼长,双颊丰腴,嘴角含笑,形貌平和。头戴化佛冠,肩披天衣,身饰华丽璎珞,衣帛翻转流畅,线条灵动,制作精美细致。单腿支在坐骑之上,手置于膝,抚摸坐骑,自在坐于坐骑上,悠然闲适。两者坐骑皆平伏在地,四肢稍短。狮目凝视远方张嘴怒吼,象目凝视远方憨厚老实,姿态生动活泼,相映成趣。


两尊造像饱历沧桑而幸存至今,虽色彩已经几乎不能辨认,但更添几分历史的沧桑,实属难得。
HTMLText_D565DEA8_E34B_51EE_41C1_00BF27AD4D94.html =
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


二零一零年八月,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由香港法住机构正式成立,创办人为霍韬晦教授,创馆馆长为何广成先生。中国佛教艺术珍宝馆秉持着法住机构「让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永住于世」的宗旨,护持文化,爱护文物,让年代久远之中国佛教艺术珍品继续散发光芒。二零一九年九月,继任会长卢瑞珊博士自行出资大量添置藏品,让珍宝馆收藏的中国古代木雕佛像,无论在数量和工艺方面,均为世所罕见。同时,又得到喜耀教育文化基金鼎力支持,加倍扩充珍宝馆的规模,让公众人士有一更理想的空间欣赏藏品。
HTMLText_D9EC806F_E359_D162_41D6_FC7D95B2AFE8.html =
佛教护法


佛教的护法众多,在中国寺院里最常见的有金刚力士、四大天王与韦陀等等。根据古印度的神话故事,金刚力士原是天界的守护者,而四大天王则是须弥山腰四大世界的守护者,他们后来皆被佛教所收摄,不但成为诸佛、菩萨的随从,更是佛法、僧团和寺院的守护神。用现代的说法,就是佛门警卫部队。


这些护法神像多相貌勇猛,手持兵刃,身穿甲胄,以威武的形态恫吓邪魔外道,镇护道场。本馆藏的是一套完整的北宋四大天王木雕彩绘坐像,他们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他们的神像通常列在汉传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因此,此殿又称天王殿。他们本来各持有不同的法器,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碧玉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执青光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缠一条紫色金龙,左手抓一颗夜明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可惜这些法器都散失了。难得的是,这套四大金刚虽然经历了九百多年改朝换代,原本的彩绘依然保存,未经任何修补,可知当时所用的矿物工艺的高超。而另外一尊则是北宋韦陀木雕彩绘立像。韦陀,执金刚神之一,为菩萨化身,相传过去为法意太子,因发愿为密迹金刚力士来护持千位兄长成佛,愿力的关系,示现护法相,后来蒙受佛陀授记,将于未来贤劫千佛中,最后一位成佛,佛号楼至。


北宋韦陀木雕彩绘立像
韦陀菩萨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世传他统领东西南三大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 巡游护法事宜,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寺院都会供奉他,并常将其形象印在佛经与佛教典籍的末页,冀望韦陀菩萨护持,让正法久昌。


在中国寺庙,韦陀像常立于天王殿弥勒佛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殿前灵塔,守护塔内佛骨舍利。相传佛涅槃火化之后,留下很多舍利子,众大弟子与诸天神商议于庙前建舍利灵塔之时,有一捷疾鬼,速度非常快,他浑水摸鱼去偷了两颗佛牙舍利,韦陀机警察觉,火速直追,给他追回来了。以是因缘,寺庙中的韦陀像都面向大雄宝殿,象征看守灵塔,保护佛舍利。


这尊高大的韦陀菩萨神态自若,正气祥和,头戴兽头盔,粉面无鬚、身穿甲冑、腰扎革带、双手合掌捧金刚杵,唯年代久远,金刚杵已失,左肩上飘逸的飞带亦断而不见。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有两种姿态,一是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据地,合掌捧杵为接待之意,凡四方僧众前来挂单,必受供养;按杵据地,则示意此寺不接待僧众挂单。


此尊韦陀像靠不够一尺的双足企立不倒,这可知其整体重心在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历九百多年其彩绘纹饰依然保存完美,未经任何修补,可见工艺精湛。
HTMLText_E42DF9EB_DD7C_6CEC_41DB_365FC11B61BE.html =
莲花


作者:
饶宗颐 
露冷莲房坠粉红
壬申夏初 选堂墨戏
饶宗颐印、固庵


简介:
饶宗颐(1817-2018),字固庵,号选堂。当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也是著名的书画大师。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等,风格清逸飘洒,自成一家。饶公对莲花情有独钟,素爱画莲,以其自然之姿为形,以墨笔莲花为韵,以清涟高洁为神,有「饶荷」之称。此图中「露冷莲房坠粉红」一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秋兴》
HTMLText_E7833326_DD04_3D64_41DA_1AF5786CF6A7.html =
梅花图


作者:(诗)萧萐父、(画)卢文筠
唐门学脉赖心传
海上潮音别有天
今日我来寻活水
故园春意献君前
戊辰冬赴港参加纪念君毅先生国际学术讨论会 书赠 法住文化学院 萧萐父敬题
西蜀萧氏萐父、白云黄鹤之处、出岫云心


简介:
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1924-2008)先生擅诗词,其妻卢文筠女士擅画梅,学坛有「筠画萐诗」之美誉。 1988年,萧萐父先生应霍韬晦先生之邀,赴港参加法住主办的首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此幅作品由萧先生亲自惠赠本会,极具纪念意义!
HTMLText_EA4506F7_FDA0_5CF1_41C2_BF883C7259BF.html =
Mauris aliquet neque quis libero consequat vestibulum. Donec lacinia consequat dolor viverra sagittis. Praesent consequat porttitor risus, eu condimentum nunc. Proin et velit ac sapien luctus efficitur egestas ac augue. Nunc dictum, augue eget eleifend interdum, quam libero imperdiet lectus, vel scelerisque turpis lectus vel ligula. Duis a porta sem. Maecenas sollicitudin nunc id risus fringilla, a pharetra orci iaculis. Aliquam turpis ligula, tincidunt sit amet consequat ac, imperdiet non dolor.
HTMLText_ED6B4EF2_DD04_64FC_41CC_56923D5D0D45.html =
仿吴湖帆山水画(四屏)


1. 桃李春风好放怀,斗鸡走狗夕阳街。
看花拼逐纷纷蝶,消得青丝几两鞋。
仿唐子畏笔即录其句补白 吴湖帆


2. 潇湘雨过
董北苑潇湘夏山二图笔势雄奇 今参其法作此 吴湖帆


3. 九江秀色
戊戌暮春吴湖帆写意


4. 豪端开洞壑,研北走方壶。
不着寻山屐,身居云海图。
录南田诗句补白 吴湖帆


简介:
吴湖帆是上世纪画坛重要人物,与张大千并称「南吴北张」。其山水画自开面目,称誉画坛。
HTMLText_EE373C66_DD0C_2BE4_41D4_651D179EC833.html =
飞天送福图


作者:
张大千(1899~1983)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绘写山水、人物、花鸟,自成一格,其临摹古代书画及敦煌壁画,无一不精,诚千古一奇才画家也!他于1941年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佛教最杰出的壁画共276幅,为期二年七个月。


这幅「飞天送福图」为其中之一。


这幅飞天送福图所画仕女婀娜多姿,手执印度长鼓翩翩起舞,超凡脱俗,体态健美丰满充分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强大国力。在敦煌壁画的「飞天」还有其他西域的乐器如琵琶,竖琴等等。


张大千亲自临摹的敦煌壁画存世真迹非常罕见。鉴定此类壁画是否真迹的最关键方法:首先为大幅面积图像,笔法一气呵成,难度极高;其次为张大千的独特书法,每字中的一点一划、起伏变化都内藏韵味;最后就是检核壁画纸质:纤维密度高、结实、微黄。
HTMLText_FCA8E17B_78BD_DCA5_4188_A1C39E915C02_mobile.html =
青金铸法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块制模,雕刻和塑造各种形状、图案、铭文,再经烧制成陶,这就是青铜器的「母模」。


然后工匠在「母模」的表面覆盖上泥块,乾透后的泥块就会留有「母模」的纹路,同样烧制成「陶范」,倒入熔化的青铜,冷却后便铸成器物。


HTMLText_FE7010A3_DD04_1B1C_41E8_5186DC36DE41.html =
青金铸法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块制模,雕刻和塑造各种形状、图案、铭文,再经烧制成陶,这就是青铜器的「母模」。


然后工匠在「母模」的表面覆盖上泥块,乾透后的泥块就会留有「母模」的纹路,同样烧制成「陶范」,倒入熔化的青铜,冷却后便铸成器物。



### Tooltip IconButton_221B2648_0C06_E5FD_41A6_F9E27CDB95AF.toolTip = 關閉 IconButton_2639A65F_0A2F_73CC_417B_4FD2C86D94F2.toolTip = 關閉 IconButton_5F086D80_7785_4463_41DB_6D6113E15D2E.toolTip = 關閉 IconButton_C0B2AA11_D843_9355_41C1_DBFAAF84CB5A.toolTip = VR IconButton_C0B2AA11_D843_9355_41C1_DBFAAF84CB5A_mobile.toolTip = VR IconButton_C14E1C82_D843_9734_41E8_1C12D0EAC684.toolTip = 场景选单 IconButton_C14E1C82_D843_9734_41E8_1C12D0EAC684_mobile.toolTip = 场景选单 IconButton_C1685F13_D843_7155_41C8_B5079B25F2E4_mobile.toolTip = 平面图 IconButton_C40D8799_D84C_9155_41C3_21AC10133C79.toolTip = 平面图 IconButton_CC54BA19_D7EF_56C2_41D7_ACDFFF1698FB.toolTip = 關閉 IconButton_CC54BA19_D7EF_56C2_41D7_ACDFFF1698FB_mobile.toolTip = 關閉 IconButton_D6E7A9C4_D90A_792A_41E8_B43C60C2B011.toolTip = 陀螺儀 IconButton_EEFF957A_E389_9A06_41E1_2AD21904F8C0.toolTip = 全螢幕 IconButton_EEFF957A_E389_9A06_41E1_2AD21904F8C0_mobile.toolTip = 全螢幕 ## Media ### Title map_1C83F713_41D7_EF3F_41A7_298A9030D544.label = 12/F map_1D65625C_41D7_E12A_41B4_E7EB11081F87.label = 13/F panorama_15571B4F_424A_6726_4192_9ABF9E8933F7.label = 青铜馆04 panorama_2C366C6D_3FC4_9CFB_41C7_925FC46BEEB2.label = 大厦外墙 panorama_67DDBDD4_7C24_B260_41D1_5F76CBB33F0E.label = 點位15 panorama_6CE605D4_7CE6_27DE_41B8_2D95DB26F4F9.label = 法住机构大堂2 panorama_6D9BB30E_7CE6_1C4D_41D2_0626670EBD19.label = 法住机构大堂1 panorama_7B23D3F6_6B9E_817F_41B3_EE996CE9D091.label = 净思殿3 panorama_7B23F0DB_6B9E_9FB6_41B7_7130A1057F15.label = 净思殿02 panorama_7B23F66D_6B9E_8292_41D7_768414D2BA4A.label = 净思殿2 panorama_7B621937_6B9E_8EFE_41C6_AE76725D82CD.label = 點位21 panorama_87A53827_DBD6_8A49_41D9_FBDDC47E0266.label = 珍宝馆大堂3 panorama_C8A3EE49_D6EA_86D9_41E7_78170EC13602.label = 青铜器馆1 panorama_CBC27AD7_D6EF_8FC9_41DD_F14B33A4BEA7.label = 青铜馆03 panorama_CE6A7C46_D6EB_8ACB_41C2_A8331AAB4137.label = 青铜器馆2 panorama_CED664D5_DE1D_3244_41BD_24E6972FE2DA.label = 须弥殿01 panorama_CEE017F6_D6DA_85CB_41E4_862A5D0F063E.label = 青铜馆02 panorama_D01C89FC_DE1D_F24B_41D5_12D60101686E.label = 梵天殿06 panorama_D01CA2A9_DE1D_36CD_41B3_A7C3E7C0C951.label = 梵天殿03 panorama_D01CBFF0_DE1D_2E5B_41D2_A85B2C925C15.label = 梵天殿04 panorama_D01D35A4_DE1D_12FB_41D4_44EF32966C09.label = 梵天殿1 panorama_D01D3D4A_DE1D_124F_41E6_7641A685BE30.label = 梵天殿2 panorama_D0DC38B0_DE1D_72DB_41D9_1A13058A2368.label = 梵天殿01 panorama_D0DC891A_DE1F_13CF_41E2_CF36F55CE65A.label = 慈悲殿1 panorama_D2696FD6_DE15_2E47_41D6_5470A661160E.label = 接待处2 panorama_D29605CA_DE12_F24F_41D2_047EA9A2B67E.label = 點位07 panorama_D29677E7_DE15_3E45_41B7_5DA61503239B.label = 停车场2 panorama_D296879A_DE15_1ECF_41C2_6998AF481A18.label = 梯间2 panorama_D2969CBF_DE15_12C5_41BB_1EC0DE674A77.label = 停车场1 panorama_D296C0DD_DE15_1245_41E8_711B7FE19C31.label = 接待处1 panorama_D297A398_DE13_16CB_418F_C446859E9E16.label = 梯间1 panorama_D3E40292_DE1E_F6DF_41E2_872E2F5A638F.label = 慈悲殿09 panorama_D3E422F2_DE1F_165F_41D7_357139C5968B.label = 慈悲殿03 panorama_D3E42823_DE1F_31FD_41E2_A52106C191E2.label = 慈悲殿07 panorama_D3E434C4_DE1F_12BB_41DB_05380DD84AD2.label = 慈悲殿3 panorama_D3E47018_DE1F_71CC_41E1_D1B82D75F725.label = 慈悲殿2 panorama_D3E47B2F_DE1F_17C5_41C9_8B2B5317E256.label = 慈悲殿06 panorama_D3E4922C_DE1D_11CB_41E9_2278C52BACCE.label = 须弥殿3 panorama_D3E4CB0C_DE1E_F7CB_41BF_CA6D9A60D36B.label = 须弥殿04 panorama_D3E4CE8B_DE1E_EECD_41A4_D95B8B3EA17D.label = 须弥殿03 panorama_D3E507AC_DE1F_1ECB_41CB_8289ADC3EA4F.label = 须弥殿2 panorama_D3E52B1C_DE1F_77C4_41CE_C142ED974E3D.label = 须弥殿09 panorama_D3E531A6_DE1F_12C7_41E2_C966308C0BA1.label = 须弥殿07 panorama_D3E54569_DE1F_324D_41E3_8CEE3CA44199.label = 须弥殿06 panorama_D3E57E26_DE1F_11C7_41E2_A49B36697463.label = 须弥殿1 panorama_D3E7BD61_DE1F_727D_41B8_73B133B928AA.label = 慈悲殿05 panorama_D3E7C60D_DE1F_31C5_41E6_D42C66FC1F68.label = 慈悲殿02 panorama_F1220BD9_E1B6_0454_41D6_BA5397069ECF.label = 画廊1 panorama_F8E21841_D90E_072A_419B_DD35359B6213.label = 珍宝馆大堂2 panorama_F8E32721_D90E_096A_41DC_4C023494407E.label = 净思殿1 panorama_F8E32799_D90E_095B_41C4_6083D88BAF85.label = 画廊3 panorama_F8E378F4_D90E_F8EB_41D6_8A326CC88B0A.label = 珍宝馆大堂1 panorama_F8E3D7BF_D90E_0956_41E5_E7473B46D24B.label = 画廊2 video_99266FFC_D9DB_B6B6_41E0_AE43FEB8A159.label = 《国宝档案》镇馆之宝——浑源牺尊簡介 video_99F08801_DABE_8A49_419E_8A0F31CB9B3D.label = 法界源流圖(P1至6)視頻(背景音樂調大版本) video_9BAB14E4_D9DC_6AD6_41E5_148AE9FA9CCC.label = FaJieYuanLiuTu_P1to6